普渡科技CTO——郭璁

这篇采访的对象是普渡科技的首席技术执行官(CTO)郭璁,学生时代的他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
这篇采访可能对想要在国内工业界从事高端技术研发的同学有帮助,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岗位的日常工作、从学校到工业界的转变及适应、寻找人生方向等。

职业概述

您能简单介绍您的职业和公司的业务吗?

我现在是公司的CTO,负责技术这一方面,包括加深技术的深度以及和一些比较好的技术组织,包括实验室和企业,去建立更深厚的关系。

我从清华本硕毕业之后就去了科技公司,从算法这个方向慢慢往上做,包括软件、测试等,在团队只有十几个人的时候,几乎什么都要自己做。渐渐地,我把技术领域拓展得更广,包括定位算法规划控制,以及软件、硬件和机械等方面。然后包括算法外的软件、硬件和机械也会管,但是不会那么深了。

我们做到现在,主要专注于整体的机器人技术,并往产品和商业方向发展。前段时间也管理过销售相关的工作,但现在我主要还是更专注于纯技术这个事情上面。当你要做全商业的时候,你背后的产品和技术你都得要做,但是现在,我看商业不会看的那么多那么细,而是把这一块的比重放小,交给别的公司去做,然后把技术这一块看的更远更细一些。

职业生活

您能描述一下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吗?

简单说就是上下左右内外,几种事情都会有。

首先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去沉淀一些内部技术管理的事情和某些单点技术深度的事情,因为涉及到的技术面非常广泛,包括算法、软件、硬件、机械等多个领域,所以在研发管理层面上,我们需要关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内部协作效率和流程是否存在问题。我们还需要针对每个技术领域,去了解一下市场上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是否有新的技术突破可以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然后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我可能会参与到一些与刚刚提到的事项相关的内部会议中。一方面,作为技术人员,我需要与技术相关的同事进行纯技术方面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技术方案确定后,还需要与产品团队进行对齐,确保大家都认可我们采取的方案。

还有余下大概百分之三十的时间,我可能会做一些事务,比如一些招聘工作或者是一些对外的交流活动。

如我所说,我尽可能还是会保留百分之四十的时间用于沉淀。像这种开会型是属于就是信息收集以及快速交换型的工作,基本上用快思考,而那百分之四十的时间会用慢思考,能深刻我的思维。

您工作的自由度怎么样?又如何管理别人?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人,只要你不是在救火--因为救火就决定了你有一堆临时性的事情会插入--你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我们也是结果导向性,我们不会说你这个工程师,你这一个小时就要干这个活,不会这样。只有一些就是特别临时和紧急的事情,但这种事情占我们工程师事务的比重也不多,大概百分之十左右吧。所以对于我们大部分工程师,可能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能够自己安排。

时间管理是高级管理者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站在我的角色上,我要管的话我什么都能管,可以管的很细。但是如果我管多了,别人他自己的成长空间和发挥空间就没了。如果另一方面我管的太细了,反而我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我会去在这些事情里面去挑挑几种。第一种是挑我们团队里最大的短板,第二个是看今年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一旦你盯着这几个目标之后,它可能会牵扯出来一些很长链条的任务序列。那你就每天在这个任务序列里面去努力,最终会定出来一条路线,但我们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做,比如处理各种各样的磕磕绊绊,或者增加保障,或者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对于我或者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每个人每年的目标其实不会那么多,就只有三到四个,大家大部分的时间都会围绕这个目标的主线去做一些子动作。

您认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我们公司一直在飞速的发展。我一开始进公司的时候也就只懂算法,可能对其他方面有感觉,但和懂是两码事。实际上公司一开始不太用到我这个角色,我是慢慢往上成长的。而只要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就会遇到瓶颈。

刚毕业,第一个瓶颈是面临技术思维到工程思维的转变,虽然说我还是管技术的CTO,但项目整体是偏工程一些,跟学校里完全不一样了。

第二个是团队管理者面临的瓶颈,这里的一个问题在于如何管理大的研发系统,那时团队已经有两百多个研发人员,同时处理很多个项目,怎么用更好的机制,让大家能够在交付和个人成长间达到双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也痛苦了半年多吧,然后看了好多公司的理论,才最终找到版本答案。

然后第三次成长瓶颈是技术和产品的方法论。即便早期的第一款产品我们卖的还可以,我们也要持续推出新的产品,那个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你原来的团队都是很了解a产品的,大家都从a产品招进来,而对于你要做的b产品,你的整个链条都不那么熟悉,只能让大家去学会。

第四个问题是一个商业问题,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遇到很多不同知识板块的挑战。一是知识板块的挑战。你原本是做算法的,你现在要去懂硬件,你要去懂整个研发的流程,你要去懂文化,你要去懂销售,懂供应链。二是管理上的挑战,除了管事,也要管人。知识是理性的。但是管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人是感性的。清华里确实有很多情商很高的人,而我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理工男。我有感觉,但是不那么擅长,所以在这方面,我在公司这段时间吃过很多亏,而吃亏了之后就会痛苦,痛苦过就会去找答案。

在公司里作为一个管理者,很多责任无法避免。这些挑战一个个都会比较痛苦,于是我就会去问很多人,然后自己去反思,看一些书,最后找到一个答案,且实验发现这个答案可以。就这样,我一步步往上成长。

工作中让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一般一年我非常开心的时候,基本上只会有两到三次。其实在年初做大部分事情的时候,我就知道结果会变成什么样,大部分结果发生的时候我不会那么兴奋,而让人真正兴奋的,一般来说是三件事情,三种不确定性的收获。

第一件事情叫做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心态很难描述,你觉得厉害的市场不一定认可。如果市场认可你的作品,会带来很大的满足感。经常情况是你做了a b c d e,打了一套组合拳出去,最终客户告诉你我要c d e和g。其实有这有这种结果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我们做的还是很新的产品。

第二个叫做技术的不确定性,纯科学问题。某一个技术的性能的瓶颈,你需要找到了新的办法能够把它给解出来。当这个学科的这个问题,你终于知道怎么去做时,真的很开心。

第三种就是管理的不确定性。怎么样去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缺点,以及怎么样去团结大家更高效的把这个事情做圆满。就好比说,大家组成一个小组去讨论这个事情,是最无序的一种状态,最朴素和最天然的管理方式。当然也有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比如部队,最高效的一种组织。如果我能找到一种中庸的方式,让大家的范式和协同感更好,我会感到很开心。

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成长之痛》。

您觉得您的工作支持work-life balance吗?很多人会感觉,像在一个领域做到最顶尖时,工作和生活已经就很难再分开了?

是这样的,首先我自己是支持work-life balance的,我们公司也提倡。

只不过,不同的人对于balance的具体的定量是不一样的。至于对我而言,在长周期下,我接受有冲刺且有放松的,有张有弛的工作状态。我认为持续性的冲刺实际上是不太好的,而且确实很难有团队能够承受得住持续性的冲刺。

我们其实是有“节奏”的,无论对于哪个部门。就比如研发部,大周期下,上半年里面的半年初和半年终是最忙的,也就是二月份和六七月份最忙,年底的时候研发就会相对来说轻松一点点。

小周期下,一周内,你有一个题目,题目已经到点上了,如果同学想回家我们也不会干涉,只是希望大家能把这个事情再投入深一点,有一些推进。这个事情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还好。我们早上十点钟上班,然后我是晚上十点钟回家。现在也周末有双休,个别同学有时候周六会过来一下。也不会强制,比如说你哪一天下午八点钟想要出去跟朋友交流也可以。我们同学的整体的感受也还行,是那种有意义的加班,不会要求纯坐班型的加班。

职业发展

您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职业?

CMU的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忍受你做一个东西十几二十年没有成果的话,那你可以去做phd,如果想更快的获得反馈和迭代,那就应该去工业界。我当时仔细想了想,觉得确实无法忍受前者。

其实归根结底,我觉得做纯研究适合对技术问题痴迷度比较高的人,去工业界适合对技术、社会、商业这几种问题都感兴趣的人。我自己就对社会问题也比较有兴趣,所以最后去了工业界。

您当时是怎么想到来现在的公司工作的,而不是先去那些所谓的大厂干几年?

我个人认为,创业或者说是加入企业是手段问题。

刚刚你提到说我们很多这个毕业的同学选择先加入大厂,那我觉得分两种情况吧。首先是他没有想清楚目标,那他就按照符合普世价值的结论走,而不是回归到个人答案。而有的同学他确实也想清楚目标了,但是他可能想在大厂里面去看看别人的答案是什么样子,然后再用自己的答案把这个事做出来,就相当于对我去别人那里抄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觉得自动驾驶做的最好的是这个公司,我们先去学一学,学完之后我再看是继续做,还是出来单干,也正常。

我为什么没有加入大厂?当时我其实没有大厂去,或者说,我看了很多感兴趣的大厂项目,但是我觉得他们做的不好,不专业,做不成,这可能跟我在学校的实操经历和我的一点商业感觉有关吧。

您觉得您的工作适合什么样的人?

根据前面说的三个不确定性挑战,我做的工作可以抽象为三个维度: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管理复杂度。如果想做结合了这三者的事情,我觉得以下几点比较重要:好奇心,第一原理思维,成长思维,领导力。这些能力部分是天生的,但也需要后天的锻炼。另外从事我目前的工作,勇气也很重要。不要害怕失败,要自信,要有直面困难、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勇气。

您工作的成长性如何,是否有助于自我提升?

我觉得是否有成长性更多取决于个人,是个体本身的素质,和工作岗位关系不大。

大学生相关

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从事您目前的职业,是读到博士好还是硕士好?

读硕读博,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经历能培养你怎样的能力。比如读博可以培养最底层的系统性思维、第一原理思维,锻炼你更快、更深的了解一个新的垂直的技术子版块的能力,也能培养你的勇气;但从企业的角度看,读博带来的单点技术突破是没法应对很长的商业链条的。

给迷茫的大学生一点建议吧!

毕业并不是一个难实现的目标,你一定要为你自己的人生再找一个新的目标和意义。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和研究生期间,我就一直在寻找,新的意义是什么?

说来也巧,我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尝试过很多不同的路径。我体验过互联网的公司,想过选调生,体验过机器人,体制内外企都干过,最后发现,机器人是我真的比较喜欢和擅长的一条路径。那个时候其实你说商业潜力有多大,技术有多难,我是有一点感觉,但是绝对不会像现在一样知道怎么调研,知道怎么看白皮书,知道怎么跟别人去聊,知道怎么去估商业模型。至于当时为什么会来,就是因为我想清楚了我的目标。

其实大家一直都知道寻找自己未来方向的方法论,无非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嘛。起码我自己是这样。如果说有什么技巧的话,我觉得可以在你擅长和喜欢这两个维度的交集里选出top3,然后在其中选择收益最大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多去实践,多去尝试,纸上得来终觉浅嘛。

如果您对这篇采访的内容感兴趣,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本篇访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