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正在生成中……
本篇采访对象Y老师在国内985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医疗器械。国内机械工程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前往美国获得机械工程硕博学位,期间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相关研究,并继续于梅奥医疗中心完成博士后工作,疫情期间选择回国。
Y老师从独特视角类比了高校教师与创业者,讲述了时代背景下机械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及就业前景,通过自己转换研究方向与决定回国两次带有偶然性的转变,鼓励大家趁青春年华多尝试多经历。
一、时代背景下的职业与专业
Q:您平时工作内容有哪些?时间安排自由吗?
高校老师工作内容主要有教学、科研、服务(面向学院、学校和社会)三部分。教学和科研比较固定,一个学期有课的时候就有课,没课的时候就没课,科研项目就是持续在推进;服务这块可能某一段时间会突然杂事很多占用很多精力。
当老师有一点就是比较自由,忙的时候可以很忙,但是自己感觉太累的时候也可以随时给自己放个假,当时我觉得找教职也是这一点吸引力比较大。这一点和创业者很一致。很多人把导师叫做老板,当然我也叫我的导师老板,我的学生现在也叫我老板。其实想想真的是这样,尤其年轻老师,就是一个创业者:给你一笔启动金,接下来你自己去干,最后考核的时候大家卷一卷,要不然创业成功,要不然创业失败。没有人打卡上下班,都是靠最后的业绩说话。
Q:当下机械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我觉得机械工程人才缺口确实没有以前大了,但是更selective。之前土木很火因为到处都在建房子,机械也一样,前一二十年全球化背景实际上对于国内机械工程行业尤其是制造业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这一期间创造了大量的岗位和制造业升级的机会。但现在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外资撤出,针对我国出口的关税政策频发,高端的岗位少了,低端的大家又不愿意去。但是呢,学校招生的时候很难预测,四年之后毕业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业情况是什么样的,更别说现在很多都至少要硕士毕业,所以学校招生实际上对于社会的趋势变化是落后的。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现在有人把机械归为“天坑”因为确实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好工作,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但我另一个观点始终还是不变的,对所有专业都适用,国内要制造业产业升级,其实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在,也肯定包括机械的人才。但是我同意可能现在确实招收的人大于整体的需求。
目前智能化的趋势和技术路线完全没问题,机械工程在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也有新的发展,只是我个人感觉现在国内很难有行业能活跃超过20年。十年前我读大学,记得那时候最火的是咨询行业、快消、银行,我毕业的时候计算机开始大火起来。现在确实正是AI发展最迅速的时代,但未来呢?尤其是国内硬件像GPU被卡脖子卡得这么严重,国外AGI的飞速发展,之后还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吗?从GPT 3.5横空出世才两年,LLM的发展势头已经初显疲态。你如果现在真的对AI感兴趣去冲向AI,当然没问题,只不过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其实对任何行业都是这样。
Q:AI对生医工领域带来哪些变化?
有些地方AI的应用已经很成熟,比如电子病历,还有医学图像例如图像分割、识别比较,原来是人工做,现在有很多通用的大模型。使用这些技术的门槛不那么高,其实和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浪潮一样,AI多少会给就业带来一些压力,因此才更需要把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打磨好。未来生医工是否应该all in AI? 我个人对此不是非常乐观。我觉得AI能在病历和图像方面发挥得好,是因为数据量特别大,并且数据的格式比较统一。但人整体上是非常非常复杂的系统,这种很多模态放在一起的很难做。可能以后会有突破,但我觉得这个时间维度应该是几十年左右了。所以更多时候AI可以更好地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手术操作,但不会取代。
二、转变的选择
Q:为什么由机械工程转向生物医学工程?
我硕博学位证上是机械工程,但实际上我在国外做的是生医工研究。为什么做这个选择其实很简单,当时我的老板做最传统的manufacturing机械工程在美国拿不到资助。因为研究那些过程的,比如说车铣刨磨,什么力学、温度、振动,都颠来倒去研究烂了,再往下研究,能有突破性成果的研究门槛越来越高,剩下的未解决问题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肯定会把钱投到收益最高的地方。所以我进那个实验室的时候,他们已经几乎全部在做生医工了。所以坦白的说,我当时并不完全是兴趣使然。我本科在国内做热流体,当时一直以为我会接着做下去,但阴差阳错做生医工也挺好的。生医工领域面向广泛大众,每个人的一辈子总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需要解决。我们的制造业包括机械工程,就业环境越来越差,问题就是需求变少或者说需求的增长停滞。但生医工总有需求,因为人都会有生老病死。
Q:为什么选择回国任教?
我从大学城到梅奥医学中心做博后,明尼苏达Rochester是个小城,总共才十二万人口,六万是梅奥的员工及家人,医学背景的占绝大多数,华人很少,气候也非常冷。所以对我来说就生活环境而言不太舒服。一个具体的stimulation是21年年初的冬天,连续一个礼拜零下二十几度,高速撒了盐冰也不化,有一天早上上班路上,前面的车突然刹车,我也赶紧急刹车,车上ABS已经介入了,我就看前车越来越近,后视镜看到后面一辆皮卡也越来越近。当时就很慌,只能一边紧踩刹车一边慢慢往旁边打方向盘,最后在路肩上停下来。那之后我就觉得找工作不想待在这里。
决定回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结合当时一切刚刚好的人员调动、新出现的opening等,感觉时机正好就回国了。
三、对本科生同学们的建议
Q:对本科生后续学业选择的建议
我现在还是比较坚定的出国党。我觉得不需要那么功利,人生这么长,在二三十岁的年纪要想体验多一点的话,那就出国吧。出国之后学术做得怎么样,其实最终还是靠自己。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at some point极度想回国现在也回来了,但是我没有后悔出国这段经历。
Q:对本科生科研的建议
了解方法论,学会做科研的方法。如何找问题,然后把问题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得练一练如何present给别人,这个能力无论是在科研还是之后的工作都很重要。你要把你完成了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给别人讲清楚,这就够了。如果这时候能有成果和发文章的机会,当然是更好的,肯定要把握,但不要给自己很大压力。大家都还是世俗的,一个高质量的publication确实能迅速把你从一堆人中differentiate出来。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科研的方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或至少排除一个或几个自己不想走的方向,找到自己觉得值得做的问题并为此持续付出。在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持续投入十年二十年的经历想想也挺酷。
Q:general的建议
认真学习打好基础,因为之后没有这样系统性的学习机会了。之后要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不会像现在这么单纯的有motivation只是想把一个东西学好而已。当然学习我觉得是广义的。我会感觉我本科四年做了很多事情,比从21岁到30岁的成长还要大。你们现在大脑非常active,一定要多探索尝试。
后记
回望过去的一年,在技术迅速更新迭代的浪潮中,我们或许感到迷茫,甚至质疑自己曾对未来学业职业的一切规划与设想。但不必畏惧,年轻的我们拥有无限可能与机会,正应当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未来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抓住当下,丰富自我经历追寻热爱,在这片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若感觉时机正好,就勇敢做出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