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正在生成中……
很多人在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时,总会感到犹豫与不安。特别当这样的决定不仅关乎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可能深远地影响未来生活,这种焦虑便尤为明显。Aaron也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他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徘徊许久,最终勇敢地踏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人生轨迹:从技术转向市场
Aaron是清华电子系毕业的,在校园里曾是一个为出国留学早早备战的典型学霸。为了考GRE,他甚至在大一大二时就提前完成了大三的课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并没有申请PhD,而是选择到比利时交换一年。Aaron坦率地说,那一年其实就是放飞自我,"基本把欧洲都玩了个遍,但说实话,因为光顾着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差或者视野拓展并没有太多。"
回到国内后,Aaron在微电子研究院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他先进入了一家立志成为“机器人时代的英特尔”的早期AI芯片创业公司,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逐渐接触到算法,发现自己对算法领域特别感兴趣,于是跳槽到了一家专门做AI算法的公司。
Aaron特别提到自己职业生涯中一次有趣的转折。他曾犹豫到底该专注算法还是硬件,于是跑去咨询了一位院士。那位院士给他的建议是:“做算法!”Aaron事后回想,这位院士自己是自动化系出身,可能对算法领域更有偏好,但也正是因为在他的建议下转了过来,所以现在能看懂算法用来做什么,“如果我不转过来,我可能就只能一直做硬件。”
当然,性格与兴趣也是决定转或不转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采访中,Aaron也提到了他身边不同的人的发展路径,比如他大学本科的室友,很专精,做任何事情都会做到极致,他们或许不关心大环境是什么样的,只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做到最好,如果恰好赶上风口,那便好风凭借力,直上青云了;而Aaron和他的另一位来自北京的室友兴趣比较广,关注点比较多,在某个方向打透后,会横向扩展领域。所以不会局限为某个领域专家,而是持续跟进时代最新的东西。
再后来,Aaron又去了一家做AI芯片的公司,从事技术相关工作。后来他又得到了另外一位大佬的信息源,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与投资人,那位大佬告诉Aaron要往那个决定公司该做什么的方向去转,因为这个事情比较重要,而不是只想着解决问题,听了他的劝,Aaron最终在工作中慢慢转到了产品经理的岗位。
芯片的产品经理侧重于芯片的完整的定义和流程的走完。它更像公司项目发起的角色,“它需要你调研市场,确定什么有市场值得做,跟技术人员商讨如何实现。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之后,你需要写商业计划书,拿到公司的投资之后,开始人力划拨进行研发,等我们确实把这东西做出来之后,还要跟销售前线的负责人员一起把它卖出去,走完一个完整闭环。另外,不同项目可能有不同相位,可能你上个项目在做销售的时候,你下个项目就在预演。”
现在,Aaron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他会和很多同行去聊,基本每周都要聊几次,因为商业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很多信息是错的,不全的,或者是来自于非公开渠道的。为了在这样一个复杂场景下做出更好的判断,产品经理就需要从和不同人聊的信息中抽出一个脉络;同时也要跟技术人员聊,看看技术的方向能不能对一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如果有一个新的技术降本或者增效非常有用的话,就可以考虑是不是有落地的地方。
转型的洞见:技术向市场的跨越
从技术岗转到产品岗后,他逐渐有了全新的洞见。在他看来,产品经理就像公司内部的一个“轴”,连接着市场、技术和管理多个方面。“一开始你得去市场上做调研,看看客户真正想要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值得公司去做;然后你要和研发团队对接,把技术方案落实下来;之后还得去公司管理层那里申请投资、争取人力资源的支持。其实这个流程挺像创业的,”他感叹道,“你也得写项目计划书,去拉投资,组建自己的团队。不过好处是,你在公司内部做这件事,有底子支撑着,风险相对小了很多。当然收益也不会像真正创业那么大,更像是创业之前的一种训练吧。”
同时,Aaron也越来越能感受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比如芯片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产品每次更新成本低,上线后发现问题可以随时调整,得到反馈后进行快速迭代;但芯片行业可不一样,从研发到推广,每一步的时间、金钱成本都很高,周期长,基本都是一锤子买卖。”这样的行业特性自然会带来巨大的决策风险,对此芯片设计也产生了相应的防御性策略:“比如可以预留一定的灵活空间:做出来的产品也许并非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至少能够被市场接受,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和趋势,减小决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在于平衡。决策越早,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就越大;但如果决策晚了,又可能错失市场时机。因此产品经理需要同时掌握技术趋势和市场需求,懂得如何权衡风险。”
随着不断接触市场,Aaron对创业也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创业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选择大赛道,拼命融资,不断烧钱,短期内可能盈利很少甚至亏损,但只要你赌对了未来的趋势,最后剩下来的两三家公司,就是最终的赢家。另外一种则是小赛道创业,这种方式不那么风光,却能实现快速盈利,甚至不太需要大规模融资,就能让公司活下来、自给自足。”。
寻找真正的需求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能够精准捕捉客户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你坐在办公室里,靠想象绝对弄不清楚客户到底想要什么。真实的需求经常藏在客户的抱怨和反馈里。”因此,他每周都会尽可能跟随销售团队一起去客户现场听取反馈。“客户的抱怨越多,你能够改进的空间其实就越大。”
去现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下的销售需求,更是为了捕捉未来的机会。“芯片开发周期很长,市场变化又特别快。客户今天抱怨的问题,也许就是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的机会点。作为产品经理,你不能只关注眼前,更得考虑到客户未来可能需要什么,这个过程其实挺有挑战性的,有时候真的就像赌一把。”
技术岗位的人,工作到一定阶段也自然会逐渐向市场和管理的方向转变。 “你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技术?客户到底想要什么?’,你自然而然就会开始变成市场导向。说到底,我们的工作都是在服务客户。”
发展道路的选择
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Aaron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是先想清楚你到底要什么。如果未来确定了自己想去工业界,那其实不一定非要找学术最牛的导师,反而可以找工业界connection特别多的导师。我有个朋友去了美国读博,找的导师是nvidia当时的首席科学家,毕业后在工业界风生水起。更进一步,是否需要读研也无定论。比如AI领域,目前的大模型研究资源基本都集中在企业,学术界很难有如此强大的资源。”
“以前很多人选择去美国读研,就是为了利用当时的‘信息差’,但现在中美技术代差正在不断缩小,这种方式带来的优势已不再是决定性的。比如上一代互联网的优势在美国公司手里,现在反而是TikTok这种国内公司才是做得最好的。这说明信息差已经在逐渐缩小,这种‘带着信息差回来’的玩法可能已经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了。”
Aaron坦诚道,每个人的选择都会随着年龄和阶段而有所不同:“以我目前的阶段来说,我肯定不会去做那种高压、牺牲家庭的创业。但并不是说年轻人就一定要牺牲家庭才能创业,我身边也有很多年轻创业者,他们其实把事业和家庭兼顾得很好。”
具体而言,他提到了一种独特的自我管理方式:“我喜欢把自己当作一家企业来管理,每个角色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比如工作角色、家庭角色,各自的精力投入都要合理,这样才能不容易失衡。”他补充道,“也许我不是那种特别极致的人,但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的方差会小一点,不太容易出大错,同时在各方面也都能做到不错。”
“职业发展的最终逻辑,始终是要回归到个人内心的自洽。做芯片产品经理,虽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繁杂,不像技术那么“纯粹”,但也正是因此才让我能够更好的认识、洞察世界;我不会为了工作而完全牺牲家庭,而是喜欢稳妥的、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生活与事业的平衡。这都只是我个人的选择而已,无关对错。其实不管未来如何选择,读博、创业还是进企业,最重要的都是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做这个决定,而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眼光。只有真正想明白了,你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有满足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