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 写于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序言一改再改,不知该从何言起。我实在没有资格在这里侃侃而谈,毕竟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只是一名饱受小学期折磨、即将升入大二的学生,浅薄的人生阅历并不足以支撑我给出深刻的见解和确切的判断。但序言总归是要写的。
思来想去,还是聊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与思考,如果能帮助大家了解项目的起源和意义,便足够了。还请大家包容或许显得矫揉造作、无痛呻吟的文字,以及其中透露出的无知与混沌。
不知自何时起,我总喜欢在做一件事前先问问为什么要做。大多数时候,这类问题被视作青少年的叛逆而被忽视;偶尔得到的回答,多半也是“这是实现目标不可避免的一步”——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便是升学考试。在无法改变现有规则体系的情况下,这似乎无可厚非。但升学考试总有个头儿,当高考后脱离单一评价体系,站在人生18岁的希望的田野上,面对无限的未来,短暂的兴奋与期待之后,便尽是迷茫。
我逐渐意识到大学里大概有三类人:有着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并坚定为其奋斗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但专注于眼前每一件小事,依然活得自洽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无法说服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迷茫又纠结的人。人们在这三者间转换,而我不幸的发现,自己似乎成为第三类人,难以抽离其中。
对迷茫与混沌进行痛苦的抽丝剥茧后,我渐渐意识到一切问题或许均源自认知的缺失。因缺乏自我认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惊恐地发现,即使一时兴起有了初步的想法,也因缺乏对外界的认知而对如何实现这些想法毫无头绪——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按部就班走“多数人走的路”,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实现“美好生活”与“幸福人生”。与专业认知相辅相成的,是职业认知,高考志愿填报逼迫着我在专业认知上留下一笔,但我的职业认知仍是一张白纸,空空如也。我从未具像化的思考过未来究竟要怎样的生活,以及如何达成它。刻板印象让我对一些职业生活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刻画,但随着认知的扩展,它们被慢慢打碎。我仿佛冲破了幻影,重新面对茫茫空白。
我们或许是不幸的,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人生前18年鲜有机会真正思考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我们或许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打破了泡沫——在大学,这个试错成本最低,时间相对充裕,人生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
我时常陷入这样的循环:似乎找到了既符合自己专业志趣又能提供理想生活环境的职业,兴高采烈的朝其奋进,却在探索途中发现想象与现实的参差,于是再次陷入迷茫……这样的过程大概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真正令我感到痛苦、并深觉有改善空间的便是信息的获取过程。我很难对职业生活产生整体认知并了解其细节,总是如无头苍蝇般撞来撞去,四处搜索着真假难辨、同质化严重的信息。这无疑是极其折磨且效率低下的。
寒假时借着实践的机会,我参观了多家公司。听着不同职位、不同领域的从业者讲述他们对企业运作、创新,研究、工程与管理的看法,分享职业生活的点滴,公司的环境与文化……对我犹如醍醐灌顶,相较而言这无疑是极为高效的了解职业生活的方法。一方面因所得而喜,另一方面却也感到隐隐的失落——这样的机会是极其有限的,明知有如此高效直接的对职业生活产生全面细致认知的途径,却因为资源的限制而不得不绕道而行。于是,项目就此诞生:何不整合大家的资源,采访一线从业者,提供更高效、准确、细致、全面的职业生活信息获取渠道呢?
我们不去探讨人生应该追求什么,那是哲学家做的事情;我们不去探讨每个人应该怎样生活,选择怎样的成长路径,那是每个成熟、独立的个体自己应做出的判断和抉择;我们只是希望在大家想要了解职业生活的时候,能够尽量高效的获取全面、详实的信息,更好地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
规模对于这件事情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四人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非常欢迎大家加入这个项目,或是进行投稿、分享自己的职业生活。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提供改善建议,帮助我们、帮助更多的人。从功利的角度看,加入这个项目,大家可以通过亲身交流了解不同的职业生活,接触不同的人,体会多元的思考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从而更好的选择人生道路;同时也能建立connections,体验到做不同事情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但是,大家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是否真心认同这件事的价值,并愿意为其投入时间(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内心的认同才是将这件事坚持做下去的关键。我或许是悲观主义者,在做绝大多数事情之前,我便意识到这些努力大概只是在自我感动罢了。但于我而言,这个项目不是这样。如果能帮助哪怕一两个人少走些弯路,我便愿意相信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联系方式:关于我们